①进京:拼音 [jìn jīng],释义:旧指到京城
②进京:拼音 [yáo jīng],释义:1.繁华的京都。2.玉京,天帝所居。泛指神仙世界。
③京台:拼音 [jīng tái],释义:战国时楚国的高台。
④京国:拼音 [jīng guó],释义:京城;国都。
⑤京关:拼音 [jīng guān],释义:京都。
京:
【汉字】京
【拼音】jīng
【注音】ㄐㄧㄥˉ
【部首】亠
【部外笔画】6
【总笔画】8
【五笔】YIU
【仓颉】YRF
北京,简称“京”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、直辖市、国家中心城市、超大城市、国际大都市,全国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,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所在地,也是中部战区司令部驻地。
入京注音【ㄖㄨˋ ㄐㄧㄥ】拼音【rù jīng】
《入京》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的一首诗,原文为:
绢帕麻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
于谦注音【ㄩˊ ㄑㄧㄢ】拼音【yú qiān】
于谦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。汉族,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。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,得到明宣宗器重,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。明英宗时期,因得罪王振下狱,后释放,起为兵部侍郎。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,郕王朱祁钰监国,擢兵部尚书。于谦力排南迁之议,决策守京师,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。瓦剌兵逼京师,督战,击退之。论功加封少保,总督军务,终迫也先遣使议和,使英宗得归。天顺元年因“谋逆”罪被冤杀。谥曰忠肃。有《于忠肃集》。于谦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注音符号起源
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,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,共计39个字母,排列以“ㄍㄎ”开头;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,增加一个字母“ㄜ”共计达40个。
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,故有“万(v)、兀(Ng)、广(Gn)”三个字母,后以北京音为标准,“万、兀、广”只作注方言之用,仍使用的有37个(声母21个,韵母16个)。
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“注音符号”,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。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,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。
1935年,中国国语推动委员会制定新国音为中国的统一语言规范,而使用的拼音符号即为注音符号。而该拼音方式,中国台湾省也沿用至今。
台湾推广
目前在现代标准汉语使用的注音符号有37个(声母21个,介母3个,韵母13个)。1986年,台“教育部”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“注音符号第二式”,因而把注音符号称为“注音符号第一式”。目前,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,必须先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,以作为其后汉字发音的拼读工具。生活实用上,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,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。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,小学生皆要求熟练使用。在台湾闽南语、客家语的教学上,教育主管部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使之能够拼读这些“乡土语言”(方言),称之为“台湾方言音符号”。
进京的解释
[go to the capital city]
旧指到京城 进京赶考
词语分解
进的解释 进 (进) ì 向前或向上移动、发展,与“退” 相对 :前进。上进。推进。跃进。进退。进取。进击。进驻。进行(妌 )。进而。 入,往里去:进见。进谒。进谗。 吃,喝:进食。进餐。滴水未进。 收入或买入:进 京的解释 京 ī 国都(现特指 中国 首都北京):京城。京都。 京华 (因京都是文物、人才汇集的地方,所以称京都为“京华”)。京畿(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)。京剧。 京师 (首都的旧称)。京绣。京菜。 大。 古 代数 名,指一千
发表评论